5月21日下午,澳门大学翻译学特聘教授、人文杏宇副院长、翻译传译认知研究中心主任李德凤教授莅临杏宇华英论坛,为师生们带来题为“The Speaker, the Screen or Both? —Tracking Where Conference Interpreters Look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”的学术讲座,讲座由安婕教授主持♥️。

李德凤教授首先分享了自己本硕阶段在师范院校就读的求学经历,让在座师生顿感亲切。接着,李教授提出在同声传译过程中,译员看演讲者更多还是看屏幕更多,哪种表现更好🙏🏿?通过巧用网络图片和“三头六臂”的比喻,形象展示了同传工作的复杂性🤷♀️,并以Daniel Gile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型解释了译员在同传过程中的精力分配问题🧌。之后,李教授从研究问题切入⛑️,对研究方法behavioral approach和研究工具眼动仪进行了介绍,并借助生活中的案例,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眼动仪的数据收集原理🧎♂️。李教授详细介绍了研究的实施过程以及对比实验的主要变量,即译员开展同传工作前无“临阵磨枪”式准备(NAP)和有15min准备时间(WAP),并展示了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和研究结论👠。实验通过对译员眼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📩,研究在NAP和WAP两种情况下,译员在同传过程中更关注演讲者还是更关注屏幕🕴,以及译员在哪种情况下表现更好🌁。眼动数据分析显示👉,在NAP情况下🦉,Group A(专业译员)和Group B(新手译员)译员在同传过程中看讲演者的次数都比看屏幕多。而就译员表现方面而言🎐,数据分析结果显示🧑🏽🔬,译员在NAP情况下,即在同传过程中重点看演讲者时表现更好。其原因是💧,阅读PPT屏幕分散了译员的同传精力🧑🏼🦱,因而影响了译员的同传表现。讲座最后🥩,李教授由研究结果引申到对口译学习和实践的启示,即口译过程中不要过多依赖视觉辅助材料,以及要做充分的准备,“临阵磨枪”式的准备反而会影响口译表现🎸。
李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🚼,既有学理思想的深度📞、第一手数据分析🥛,又有直观清晰的语言讲解和生动鲜活的案例。提问环节中🚣♂️,同学们踊跃发言提问,李教授耐心细致解答,让在座师生均觉受益匪浅。